| |||||||||||||||||||||||||||||||||||||||||||||||||||||||||||||||||||||
學生畢業人數統計:  | |||||||||||||||||||||||||||||||||||||||||||||||||||||||||||||||||||||
  | |||||||||||||||||||||||||||||||||||||||||||||||||||||||||||||||||||||
| 
          畢業生優異表現  | 
畢業生優異表現1:歷屆畢業生95%升學國內外頂尖名校碩博班
畢業生升學科系領域涵蓋廣泛,包括電子所、電機所、電信所、電物所、半導體產業學院、光電所、顯示所、物理所、材料所、高分子所、生科所、藥劑科學所、分醫所、生資所、醫工所、醫技所、人工智能所、醫學數據科學所、化學所、學士後醫學系、工工所、環工所、傳播所、管科所、企管所(EMBA)等。
畢業生優異表現2:歷屆畢業生23%大四出國交換
| 
   歷屆畢業生24%出國交換一覽表  | 
 ||
| 
   北美洲 美國  |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 
  
   謝○生、薛○宇、陳○、徐○鴻(一年)、陳○宇(材料所3+2雙聯)  | 
 
| 
   歐洲 比利時  | 
  
   安特衛普大學  | 
  
   周○儒、施○倢  | 
 
| 
   魯汶大學  | 
  
   吳○駱(一學年)雙聯學位、紀○禎、王○興  | 
 |
| 
   歐洲 法國  | 
  
   波爾多大學  | 
  
   鍾○晏  | 
 
| 
   巴黎高等學院  | 
  
   廖○儀  | 
 |
| 
   歐洲 英國  | 
  
   南安普敦大學  | 
  
   趙○翰  | 
 
| 
   歐洲 芬蘭  | 
  
   育華夫斯基拉大學  | 
  
   王○堯、顏○任  | 
 
| 
   歐洲 荷蘭  | 
  
   湍特大學  | 
  
   洪○哲(一年)、陳○銘、吳○瀓、陳○祐  | 
 
| 
   歐洲 瑞典  | 
  
   查默斯理工大學  | 
  
   曾○暘(一年)、劉○翔、李○潔、范○曦、李○峰、施○圻、謝○易(一年)張○懌、陳○葳  | 
 
| 
   皇家理工學院  | 
  
   高○勛、李○翰、關○文、盧○綸 陳○萱  | 
 |
| 
   林雪平大學  | 
  
   李○達、張○君、陳○嘉、潘○佑、李○逸  | 
 |
| 
   歐洲 德國  | 
  
   慕尼黑工業大學  | 
  
   林○平(一年)  | 
 
| 
   漢諾威大學  | 
  
   陳○齊  | 
 |
| 
   奧格斯堡大學  | 
  
   梁○為  | 
 |
| 
   亞太地區大陸  | 
  
   北京大學  | 
  
   朱○宇、温○新、陳○揚  | 
 
| 
   清華大學  | 
  
   楊○銘  | 
 |
| 
   亞太地區日本  | 
  
   東京大學  | 
  
   鄭○鴻(一年)  | 
 
| 
   近畿大學  | 
  
   蔡○軒  | 
 |
| 
   亞太地區韓國  | 
  
   成均館大學  | 
  
   林○柔、林采諭  | 
 
| 
   亞太地區新加坡  | 
  
   南洋理工大學  | 
  
   謝○霖、林○榮、陳○傑  | 
 
畢業生優異表現3:歷屆畢業生國外頂尖名校碩博班留學高達13%
留學頂尖名校,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所碩博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材料所碩博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電機所、美國伊利諾大學 MBA企業管理所、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材料所(3+2雙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數據科學所、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所、美國康乃爾大學材料所博班、比利時魯汶大學人工智能(AI)所、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電機所、比利時魯汶大學電機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藥劑科學所博班、英國倫敦理工大學材料所、英國雪菲爾大學材料所、國立新加坡大學電機所博班、荷蘭湍特大學電機所、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電機所博班、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化學所博班等。(EMBA)等。
| 
          學生畢業心得反饋分享  | 
| 
   | 
  
   現況  | 
  
   畢業生曾感受跨領學習帶來的優點  | 
 
| 
   畢業生1  | 
  
   就業  | 
  
   比較勇於踏出舒適圈。  | 
 
| 
   畢業生2  | 
  
   就業  | 
  
   跨領域學習對於各領域的資訊來源就會不陌生也不會排斥學習。最近的COVID-19病毒運作機制,若是一般電機系出生的學生,未必就這麼明白,或是半導體的操作原理,對於生科系出生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但是對於奈米學士班出身的學生,兩者都不再這麼陌生,有了更多的學識,對於一些事情的眼界也就得以不同,更為開闊  | 
 
| 
   畢業生3  | 
  
   就業  | 
  
   有/同時了解半導體以及光學方面的知識,在工作新手階段上手快  | 
 
| 
   畢業生4  | 
  
   就業  | 
  
   我認為大學基本上都是學習基礎科目,涉略廣也是一個好處,在研究所或是博士班能有更廣的知識背景,畢竟很多研究常常跨領域,且創意更是需要不同背影的結合。  | 
 
| 
   畢業生5  | 
  
   就業  | 
  
   1. 降低接觸陌生領域的恐懼 2. 具備跨領域研究的能力  | 
 
| 
   畢業生6  | 
  
   就業  | 
  
   考研究所或是專題的時候選擇比較多,你可以選材料所、電機所、生科所、光電所,物理所。這個我覺得對於還沒進入大學正在迷茫的高中生是給未來自己更多選擇的一個機會。有的人方向不是那麼明確,可以再看看更多之後再思考跟選擇。  | 
 
| 
   畢業生7  | 
  
   就業  | 
  
   培養各領域基本知識,對自己的主要專業很有幫助,例如:我自己的工作主要是看電性查良率,但有了跨領域的學習,我也可以跟不同部門進行合作,比較容易聽得懂對方在說什麼,是否合理?如何一起改善。  | 
 
| 
   畢業生8  | 
  
   就業  | 
  
   做論文時,有化學及生物相關的基礎有很大的幫助  | 
 
| 
   畢業生9  | 
  
   就業  | 
  
   現在是一個除了生物以外都會一點的生物老師算嗎?  | 
 
| 
   畢業生10  | 
  
   就業  | 
  
   選課較為彈性。大學課程多以概論為主,有許多要自主學習的部分。在奈米學士班有多個學院的選修,在滿足畢業學分外能夠修讀的方向更為彈性。  | 
 
| 
   畢業生11  | 
  
   就業  | 
  
   剛好我的碩士班研究及就業都與跨領域相關 1. 奈米學士班的跨領域課程包含材料及生物,對後來碩士班研究生醫材料很有幫助 2. 跨領域課程的電子及生物,對目前研發電子醫療器材的工作很有幫助  | 
 
| 
   畢業生12  | 
  
   就業  | 
  
   正好工作待在跨領域產業,與不同領域的人溝通非常容易,也能夠同時了解不同領域的研究現況  | 
 
| 
   畢業生13  | 
  
   就業  | 
  
   學自己有興趣的最重要  | 
 
| 
   畢業生14  | 
  
   就業  | 
  
   雖然沒有上過統計課,但與讀生科本業(有讀過生物統計)的畢業生相比,對於統計(數學)方面的反應比較快,在閱讀臨床數據的時候,比較容易理解運算意義。  | 
 
| 
   畢業生15  | 
  
   就業  | 
  
   是. 研究所是生醫光學相關, 因為有免疫/生化基本知識, paper study不會太難嚥下口. 另外, 其實蠻多人喜歡用自己領域專有名詞當作遊戲ID, 如果你馬上認出來的話, 還可以趁機聊聊天&認識朋友唷!!!  | 
 
| 
   畢業生16  | 
  
   就業  | 
  
   跨領域可以更了解不同方面的知識;看不同的paper或與不同領域的人討論可以更理解其他再說什麼  | 
 
| 
   畢業生17  | 
  
   就業  | 
  
   有, 跨領悟的基礎知識在作研究/工作上都會有比較好的理解力  | 
 
| 
   畢業生18  | 
  
   就業  | 
  
   大學時期好處多多 腦袋裝很多東西 看論文容易思考 專題容易思考 上專業科目有聯想也容易  | 
 
| 
   畢業生19  | 
  
   就業  | 
  
   固態組需要電子及材料知識缺一不可,對固物有更深理解  | 
 
| 
   畢業生20  | 
  
   就業  | 
  
   有。工作中接觸的有機材料提到的攻函數或是能階的差異等等,因為在跨領域學習中接觸過半導體材料,所以較能掌握相關內容。  | 
 
| 
   畢業生21  | 
  
   就業  | 
  
   雖然我一開始對生物很有興趣,但是後來發現台灣的賺錢科系主要是電子類,因為奈米學士班的跨領域讓我可以從生物的志向轉到電子電機領域,但也相對的在電子領域比其他純電機領域來的基礎較薄弱。補充:以現階段電子類的工作(IC設計,半導體代工)會比其他領域(化工,化學,生物)薪資要多出30K以上,建議選領域時候想清楚。  | 
 
| 
   畢業生22  | 
  
   博士生  | 
  
   有,跨領域的學習經驗讓我後來在研究上不害怕學習新東西,也因為有基礎的概念而比同儕更容易學習新東西。跨領域的經驗也讓我可以理解不同領域的人的思考邏輯,在合作上都有幫助。  | 
 



		
    
